- 在线时间
- 102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12-16
- 私房钱
- 658
- 阅读权限
- 31
- 积分
- 1096
- 帖子
- 179
- 精华
- 0
- UID
- 2843089
 
- 私房钱
- 658
- 宝宝生日
- 2007-09-18
- 积分
- 1096
- UID
- 2843089
|
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会给他们买小鱼、小鸡等等类似的小动物,然而孩子的爱不释手最终会导致小动物的死亡,这样的结局会换来孩子撕心裂肺的痛哭。
几乎没有哪个家长能够听着孩子的哭声而无动于衷。我们已经习惯了把孩子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孩子的悲伤呢,当然也变成了我们的悲伤,这点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身上体现的更甚。我们恨不得让孩子每时每刻都欢天喜地、无忧无虑,所以我们很乐意随时随地使用自己手中的魔杖,好比喊一声“变!”马上从痛苦中解救孩子,从而也获得自己心灵的片刻安宁。
然而,且慢!先看一看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那就是帮助孩子逃脱了痛苦,同时也逃避了责任。而实际上,痛苦是孩子成熟道路上最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生活得意义并非逃避吃苦,而是在于学习怎样有意地吃苦。从小学会逃避痛苦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历加倍的痛苦...”美国心理学家唐森博士说。“这些问题来源于逃避暂时挣扎的痛苦、逃避自律和延迟享乐的痛苦。如果我们学会失去即时所需的东西,对于不能马上实现的愿望感到难过,而后适应困境对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欢乐和成功会接踵而至。”
这段话道出了训育儿童自律的四大原则---延迟满足、承担责任、终于真相、求得平衡。
也许有人会说:“绕了半天弯子,你不就是在讲‘挫折教育’吗?”
我不喜欢用“挫折教育”这个词,原因有二:一是这个字把父母和孩子放到了不平等地位上,父母高高在上,“教育”孩子什么是“挫折”;二是很多父母对这个词的理解过于片面,以为“挫折教育”就是给孩子点儿苦头吃,甚至把强行违背孩子的意志、跟孩子进行权利斗争也叫做“挫折教育”,到头来孩子什么“教育”也没接受,反而收到了极大的伤害。
训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训育家长的过程。对孩子意志力的考验,往往首先是对家长意志的考验。让孩子完整地经历自己亲手制造的伤痛、努力地面对现实、平静地放弃自己的愿望时,他也从中吸取了教训、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经验,他便成长了。
爱孩子,就要永远做有益于孩子心灵成长的事情,虽然这意味着我们自己也要经历一些煎熬。
运用这种训育方式,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斥责孩子“我不是早告诉过你吗?干吗不听我的?”
2.允许孩子发泄悲伤的情绪,并且给孩子同情“丢掉了心爱的东西,真让人难过啊!”
3.无论孩子怎样哭闹,家长自己一定要保持平静。给孩子讲道理,不要嘲笑、打击孩子“这有什么了不起?也值得哭?明儿再买一条不就得了!”让孩子的经历占主导地位,而不是家长的情绪。
4.最重要的是,平时的亲子关系良好、孩子的安全感坚实,运用这种训育手段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从失去心爱的东西这件事情,他可以初步地、朦胧地然而又切身地体会到真爱的两大原则:
首先,爱谁,就要尊重他,给他生存的空间,不能只顾抒发自己的感情--“爱不释手”,否则这条生命就会窒息而忙。
其次,爱谁,就要承担失去他的风险,就要做好承受失去所爱对象这种痛苦的精神准备。
这两个看似浅显的道理,我们多少成年人都难以理解和掌握!我们给爱人和孩子足够的生存、成长空间了吗?即使明知可能面对的是拒绝或者失去,我们还能勇敢地爱吗?我们能够接受所爱的人(比如孩子)某一天会离开我们、独立生活这一现实吗?
|
-
总评分: 私房钱 + 3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