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睡?——入睡最大的奥秘在于平静
1.安抚方式;1.要哄得宝宝平静放松下来,身体接触、吮吸、有节奏温和的晃动都行。先吸引触觉,听觉,视觉其中一种感觉:按摩抚摸、拥抱、亲吻、摇晃、轻拍背部、上升下降、改换抱着的姿势、耳语轻唱、轻哼、音乐、白噪、颊贴脸颊、说宝宝最喜欢的词、叫名字和宝宝不断重复一句话….反正都可以试试,只要注意力被吸引又不是引起兴奋就好办了。吮吸时强有力的安抚,所以奶睡、宝宝吃手、安抚奶嘴等也是可以尝试的。放在床上之后可以给宝宝枕头之类的安抚物。
2.抱孩子的正确姿势;
-
3、情绪平静方法之4S; 4S是程序育儿法一书中提到的概念包括睡眠环境布置,裹襁褓,静坐,xu拍
睡眠环境布置:包括相对固定的睡觉场所,从吵闹的地方转到安静的地方,拉窗帘遮挡光线,也可以播放音乐。
裹襁褓:据说小宝宝还不知道手也是身体的一部分,所以临睡兴奋,手脚不受控乱舞,而看到眼前都是晃动的手,就会更受干扰,襁褓能缓解这个。其实按住手,搂紧之类应该也是一个原理。月子里宝宝可以试试,不过宝宝在妈妈肚里是蜷曲的,不一定习惯腿变成笔直的,要是不习惯也别勉强,襁褓有可能还会影响血液循环,不裹襁褓也一样可以哄睡。
静坐:安静抱着减少晃动,但其实无法安静的话轻轻晃动是可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改善,如果入睡容易了,应该有意识的过渡到静止,并减少抱哄的时间。
每次重复同一程序,这是建立睡眠联想条件反射的关键。
情绪平静方法之4S Xu-拍法:
哭闹时,在耳边发出xu/xi/si/enen/ooo之类持续或有规律节奏的声音,同时在背部中间有节奏感的轻拍。其出发点是婴儿无法同时关注三件事,当想哭,却同时听见声和被有节奏轻拍时会注意力转移,不集中在哭上,从而有机会平静下来。注意声音要轻柔,离耳朵可以近一点,但不要对准耳膜。哭得厉害可以大声一点盖过哭声,否则无法引起注意,大声时要远离耳朵。拍要有力但不能过重,屁股等其他部位拍也有效果,越是专心注意哭之外的事情,越是有可能平静。
6个月以上大宝宝能多线程处理问题,可能反而分心失效。一般大月龄如果xu拍不起作用或更激动,可能是宝宝嫌烦,应该注意采用单一说话或者把手放在肩头或者背部或胸口静止不动更好。
对大孩子说话(非对话)也是安抚的一种,要相信虽然他还不能够说但是已经可以理解感受到你的意思了。轻松一点的语气告诉孩子,你的身体上的不适只是因为困,这种情况是要睡觉了,没有关系,爸爸妈妈在陪着你,你能够做到。 xu拍最好是侧身位操作,另外要控制身体不过度乱动,可以借用毛巾枕头等工具。如果睡眠环境吵闹可以放白噪音或催眠曲抵抗一下环境噪音,但注意长期处在噪音环境对宝宝有害,所以音量不可持续过大睡着后也不可长开。酷狗音乐里面搜白噪音能直接找到一个,不过更推荐sleep pillow的雨声,不象吹风机听得头晕心烦。下图是APP里面的几个白噪音程序。
4、抱起放下;
哭的时候,用言语及身体接触安抚,如哭泣没有停止就抱起来安抚至哭泣停止。不要等睡着,只要情绪平静了,就尝试放下(书上意思是立即,实际操作上可酌情考虑),如果再次哭泣原地安抚失败就再次抱起。
抱着的时候,结合安抚基本功&4S, 轻轻和宝宝说说话,拍拍他后背,但是一切的宗旨是平静,如果有灯光或者物品刺激他,让他兴奋的,尽量避免刺激,比如把窗帘拉起,让环境尽量安静。
睡前程序到宝宝身体柔软,抱起时间也需要结合宝宝实际情况慢慢总结,新手的话久一点也问题不大,总是要给宝宝适应时间的。但抱是为了安抚情绪,而非要打算抱着使他睡着,开始的时候也不用强求每一次都是醒着放下的,但要努力去尝试。
放下是为了教会孩子如何睡觉,让其醒着自我入眠。抱起的目的则在出现哭泣时让孩子安心,维护信任感。新手平均抱起放下哄睡大概20分钟,次数在6-8次左右,最开始可能次数时间翻倍,但几次之后会大大减少到1-2次。
过程中需要相当的耐心和对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非常清楚,不要把焦躁、内疚、不确定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如没有练过如何抱孩子,安抚基本功不扎实,没有想好准备好,请不要尝试。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特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程序育儿法》中提3个月以下频繁抱起放下会刺激到孩子,不适用。到4个月大可以抱4,5分钟,六个月2,3分钟,9个月马上放下。注意犯困之后开始抱着平静,这次可以比上面提到的久一些,一旦放下之后再抱起就应该缩短时间,平静后勇敢放下。孩子会感觉到你的平静和坚定态度,并且很快学会睡觉过程中不期望你的陪伴,而你并没有在他需要的时候抛弃他,孩子醒来一样全心全意满足他的需要。 在抱起放下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安抚好宝宝,不要太激进,不要让孩子有被抛弃的感觉但不要流露出可怜宝宝的情绪,否则孩子也会觉得睡觉是件痛苦的事情。 虽然抱起放下强调用抱起来确保孩子不感觉被抛弃,但实际执行时由于不到位,可能会影响孩子情绪会导致几天之后出现严重反弹,以及入睡后大哭。这种大哭区别于过度疲倦导致的大哭,特点上表现为哭泣频繁激烈得多,有可能常规有效的安抚方式统统失效。这种情况下应该适当倒退,用喂奶等强力安抚方式,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和熟悉,先把稳定情绪稳定下来。一般安抚得当1-2天即可恢复,这时候再慢慢重新来过。但也要注意倒退让步都是暂时的,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方向不能轻易放弃。执行抱起放下时,白天醒的时候要多抱多陪伴增强孩子安全感,帮助孩子慢慢适应。
5、抱睡; 这个现象非常普遍,几乎家家都有经历。但其实"睡眠中的振动或者移动会导致大脑处于一种浅睡眠状态并削弱睡眠的恢复力"所以抱睡看起来睡得踏实,能睡长一点,但其实一放就醒,不属于深睡眠,睡眠质量差,修复力弱。抱睡和摇篮里摇睡会推迟孩子深度睡眠的时间,造成睡眠缺乏,这也是在浪费家长的时间,属于白糟罪。 睡着之后还是尽量应该放床睡,并且注意接觉,3个月内如果常放下醒的话,多做功课,学习如何放宝宝一定能有改善的,也可以试着20分钟深睡眠了再放。哄了很久放下就醒,不要怕,过几分钟再试,反弹会像,皮球越来越小,不要放不下一次就想着得了,抱着睡得了。 超过三个月,睡眠模式逐步转变,不那么容易放下醒,要意识到身体上的变化,给宝宝机会尝试自己入眠。放床上醒了的话,尝试在床上安抚,拍和唱歌耳语之类,一切你觉得宝宝能平静方法,如果安抚不了才抱起来,拍宝宝背,抱他走之类,情绪平复再尝试放下。如果宝宝长期缺觉,还是应该优先保证睡眠时长,尤其对于小月龄的宝宝,抱睡有时确有必要。 《睡眠圣经》中提及白天和晚上的睡眠由大脑不同部分负责,所以抚慰宝宝白天小睡和夜晚入睡的方式不同并无太大关系,但要保证每天的方式是连贯的。可能这就是白天必须抱着睡,晚上却可以床睡的原因。
6、奶睡; 奶睡是一种很自然的方式,没有必要刻意避免。但不应该过度依赖,如果形成单一的睡眠联想,常常在不饿的时候依赖灌奶哄睡,易导致入睡困难,超频繁夜醒,厌奶等系列问题。 白天尽量在孩子醒来的时候喂奶从而避免吃吃就睡着,一吃只吃一点的恶性循环。但晚间吃奶入睡影响不大。 宝宝烦躁的时候,想一想上一次是什么时候喂的?上一次是什么时候醒的? 按需喂养但还是要知道宝宝的生理特点从而帮助更好的区分宝宝的需求,3个月之内2-3小时会饿,3个月以上3-4小时才会饿,加了辅食就更久了。夜间4个月以上连续睡眠至少6-8小时不饿是可以做到的,7个月以上10小时应该也是问题不大的。 关于夜奶的争论很多,如果小于3次的其实应该不太是个大负担,也无谓太多干预。但如果宝宝已经超过6周,夜间频率小于2小时的,总数在4,5次而且吃完还闹那种,对孩子对妈妈都是有很大影响。 睡眠圣经提到 超过4个月的孩子如果2次以上的夜奶就很可能照成习惯性夜醒。问题不在于是否是吃着奶入睡的,而在于太过频繁的喂奶可能是夜间醒来问题的一部分。 之前夜里11点按书上说的喂迷糊奶,没几天就主动这个点醒,以前几乎从来不会11点醒,其他宝宝也有这个现象。说明父母的行为是能够影响到孩子。这种类型的夜醒某种程度是在不饿的时候喂了导致的,只要短短几次可能就埋下习惯性夜醒的种子。 我的猜测也许靠吃奶安抚的夜醒有点像开party,不用上闹钟,到了午夜吃奶大party时就自动醒来,要是发现没有party就郁闷了。索性有一天醒来的时候,明白的被告知,这个party今天没有了,以后也不会有了,就能安心睡了。好比我们平时8点醒,有天早上6点要起来开会,一般没有闹钟也能自己醒,有心事的人睡不久。 一般头一觉最长,包含了午夜时段。如果有动静,观察几秒,看是否是指深浅睡眠的转换,不要一有动静立即拍啊拍或者冲过去喂奶,否则也容易导致习惯性夜醒。这个时段即使醒了也容易再次哄睡,有别于凌晨,处理方式上应该有所区别,午夜少干预,但凌晨要果断一些,该喂的要及时。
哄睡的其他一些注意点:1、每次哄睡最好由一个人完成全程,中间也尽量不要换人。房间内只有一个人,有助于减少刺激。 2、哄睡方式风格应尽量一致,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学习和建立睡眠条件反射联想。方法无效时穷举尝试,但方法有效后要保持稳定少创新。 3、要注意哄睡时的抱孩子姿势,保护孩子的脊椎颈椎。 4、每次哄睡之前,特别是新手,要提前想一下注意点都有哪些,遇到情况的预案是什么。不要到时候孩子哭起来或者放下去醒了,就开始发慌、手足无措、乱了阵脚、滥用昏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