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各地母婴室搜罗青岛儿科大夫排行2017二胎育儿日记手把手教你选早教的标准
入学记-琴岛通学生卡办理岛城幼儿园信息都在这青岛新生儿出生证明青岛妇科名医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0 | 浏览: 330 |正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私房钱
18539  
宝宝生日
2008-10-21 
积分
13920 
UID
2847220 
主题
发表于 2009-10-12 14:17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场秋雨一场凉,转眼间已到了“乱穿衣”的季节。风一起,很多妈妈怕冻着宝宝,急急给孩子添上厚衣服,而有的妈妈则认为宝宝“秋冻”才能保健康,究竟哪个妈妈的做法正确,我们请专家来做个评判。

  初秋的天气,家长给宝宝过早、过多捂上厚衣服反而容易致病。因为宝宝的体温一般都比成年人高,而且活动量大,但体温调节中枢却不成熟,捂得过多,宝宝出汗后很容易着凉,引起发烧、感冒等疾病。其实,“秋冻”之说是符合健身养生的科学道理的,如果不是体弱儿童,适当“秋冻”,逐步对宝宝进行耐寒训练,反而对健康有益。

  宝宝“秋冻”勿心急

  对于小宝贝来说,体温调节功能有待完善,在忽冷忽热间比成人更易染病。即使要冻,也不可操之过急,应从耐寒锻炼开始,逐步进行。初秋时节,秋风拂面不冻身,是耐寒锻炼的好时机,家长可以从三方面锻炼宝宝的耐寒能力。

  添衣循序渐进。气候刚转凉的时候,不要立即给宝宝添置过厚的衣服,要循序渐进,逐步添加,这样在逐渐变冷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而增加产热量,从而有效提高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晚上睡觉时,盖被也不要太厚,房间内可以通风换气,这样能让宝宝呼吸道黏膜接触更多的冷空气刺激。

  适当进行冷锻炼。最简单的方法是养成用冷水洗手、洗脸及喝凉开水(以25℃左右为最宜)的习惯。由于这是一个逐渐降温的过程,孩子一般都能适应,并且效果显著。

  多参加户外活动。为了提高耐寒抗病能力,只要天气许可,就可带孩子到室外活动活动手脚。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可以促进消化和吸收,加强呼吸系统与新陈代谢的功能,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肌肉的耐寒及抗寒能力。

  “三暖一凉”穿秋衣

  “秋冻”进行之时如何给宝宝正确穿衣,杨主任告诉家长一个小诀窍,查看宝宝穿衣是否合适,只要保证“三暖一凉”就可以,一是手暖、二是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

  手暖:抚摩宝宝手心,如果是温热而无汗,证明穿衣是得当的。

  肚暖: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宝宝常脾胃不足,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稳定地运转,影响到正常的消化吸收,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的重要一环,睡觉时围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足暖: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头凉: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如果头部捂得严严实实,反而不利于体热蒸发,特别是当孩子发烧时,更不可捂住头部。

  耐寒锻炼有原则

  门诊中曾有妈妈参照网上一套抗寒教程,结果冻坏了孩子。这位妈妈介绍,将孩子手脚在冷水里浸泡20秒后,再放进温水泡,反复做10次可以防冻疮;让孩子睡觉前脱光衣服,身体暴露在空气中2分钟后再钻进被窝,据说这些方法能让孩子习惯寒冷。对于这种做法,不可盲从。

  抗寒训练一要适度,二要循序渐进,否则会适得其反,冻坏孩子。衣服应该一件一件减少,水温一点一点降低,户外活动的时间也逐渐由少到多。1-3岁的幼儿,在冷空气中时间不要过长,一般5-10分钟为宜。稍大点的孩子外出锻炼时,既要注意“动”,又不宜“动”得大汗淋漓,特别是晚秋,在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即停止。

  当然,万事皆有度,“秋冻”也不例外,特别是深秋之后,早晚外界气温偏低,而午间气温偏高,这时要注意及时地适当增减衣服,以防身体过冷而着凉生病,或过热出汗着风而患感冒等。特别是体弱多病的小朋友,则不宜盲目的进行“秋冻”,重点是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以便平安度过“多事之秋”和严寒的冬季。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宝宝“秋冻”要适当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72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6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