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542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3-29 
 - 私房钱
 - 175372  
 - 阅读权限
 - 31 
 - 积分
 - 56140 
 - 帖子
 - 5816 
 - 精华
 - 3 
 - UID
 - 5763046 
  
 
 
 
    
- 私房钱
 - 175372  
 - 宝宝生日
 - 2011-09-20 
 - 积分
 - 56140 
 - UID
 - 5763046 
 
  
 
 | 
 本帖最后由 彩虹岭 于 2017-9-21 15:48 编辑  
 
科普贴——川崎病 
 
- 
 
         
        
 
 
 
 
-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选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本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见。临床多表现可有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而引起人们重视,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率达20%~25%。 
临床表现 
临床常以高热(39℃以上)为最初表现,热程在5天以上,一般为一、二周,有的热退一、二天又高,热程长的可达三、四周,退热药仅短暂稍降。发热数日后掌跖面红肿且痛,躯干部出现大小不一的斑丘疹,形态无特殊,面部四肢亦有,不痒,无疱疹或结痂。发热数日两侧眼结膜充血,球结膜尤重,仅少数并发化脓性结膜炎,用裂隙灯可能查到前虹膜睫状体炎。唇面红肿、干燥和皲裂,甚至有出血;舌常呈杨梅舌,口腔黏膜充血,但无溃疡。 
此外,部分病例早期有淋巴结肿大,一侧或双侧,非化脓性,数日后消退,有时肿胀波及颌下,甚至有误诊为腮腺炎,淋巴结肿仅限于颈部前三角,不痛,波及其他部位很少。病程第二周部分患儿手、足部脱皮,为从甲床移行处开始,部分可先表现为肛周脱屑。 
 
诊断 
诊断可以从以下要点进行参考: 
1.发热5天以上,如有其他征象,5天之内可确诊。 
2.具有下列中的四条: 
(1)双侧眼结膜充血,无渗出物。 
(2)口腔及咽部黏膜有充血,口唇干燥皲裂,杨梅舌。 
(3)急性期手足红肿,亚急性期甲周脱皮。 
(4)出疹主要在躯干部,斑丘疹,多形红斑样或猩红样。 
(5)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超过1.5cm。 
3.无其他疾病可解释上列表现。如有发热只伴有其他三条,但有冠状动脉瘤者亦可诊断。 
 
并发症 
包括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休克、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及其他并发症,其中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高,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治疗 
急性期治疗包括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口服、激素等。 
1.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 
可降低冠状动脉瘤并发症的发生率。用法为单剂量静脉滴注,10~12小时输入。建议用药时间为发病后5~10天。10天后冠脉瘤发生率增加。用药后,发热和其他炎症反应表现均于1~2天内迅速恢复。 
2.阿司匹林口服 
分3~4次,连续14天,以后减量顿服,或热退后3天减为小剂量口服。 
3.糖皮质激素 
仅用于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无反应性患儿的二线治疗。 
 
预后 
本病预后大多良好,大部分的患儿可自行恢复,但5%~9%的川崎病患儿可发生冠状动脉瘤。由于冠状动脉瘤破裂、血栓闭塞、心肌梗死或心肌炎而死亡。目前死亡率下降至1%以下,约2%左右出现复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