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206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4-2
- 私房钱
- 5852
- 阅读权限
- 31
- 积分
- 5994
- 帖子
- 990
- 精华
- 0
- UID
- 3987410
      
- 私房钱
- 5852
- 宝宝生日
- 2010-10-7
- 积分
- 5994
- UID
- 3987410
|
以前在chinaren麻辣婆媳里经常看到媳妇说自己老公愚孝,父母说什么都千依百顺,媳妇有不同意见就是不孝,觉得很可气啊,有意见问什么不能说那?当我对婆婆的做法不认同时,我老公也这么说,老人错了也不能说错,只能听着,可以不照办,但不能指出老人的错误,这是孝顺!真是不可理喻,不过他那么振振有词,我也很迷惑:这算不算愚孝?刚刚看天涯观察第410期:孝德工程里面有段话让我恍然大悟,真是上学时没好好学习啊: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
真正将孝这个理念影响深远的还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随着宗法奴隶制的日趋瓦解,“礼崩乐坏”。而当时的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也就无法稳定社会。所以,孔子提倡“孝”。而孟子则将孝悌作为伦理道德的中心,对君主提出“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是对孔子孝悌合一的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发展。将孝道进一步政治化。
秦以武力统一六国之后,一反西周奴隶制下的礼乐文明,在统治思想上推行法家学说,企图以法的精神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其结果却导致了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很快走向了灭亡之路。西汉统治者总结秦亡的教训,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酝酿,终于选择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同时兼采各家思想的适用部分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其中“以孝治天下”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孝就被纳入封建道德体系中,开始成为封建家长制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这时的孝已越出了家庭伦理的范围,成为传统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贯通性、统领性的道德意识。
西汉以后,封建孝道并无太大变化。从孝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孝经历了从祭祀祖先的宗教伦理到家庭伦理,再到政治伦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孝观念的内容在不断蜕变,其中的合理因素愈来愈少、消极因素被引向极端。
为了维护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统治者不惜用野蛮的暴力来维护儒家的道德体系。比如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这些很不人道的教育手段。在踢猫效应的心理影响下,很多人往往也会将这种不人道的教育手段传承给下一代。笔者在小时候就免不了挨我父亲的板子,捂着堪比染色馒头的屁股问我父亲为什么打我时,父亲会说:“你老子小时候也是这么被你爷爷教育过来的,我打你其实是为了你好”。各位读者们,你们小时候也经历过吗?
在野蛮不人道的教育手段和专制背景下,孝的价值观念也慢慢受到扭曲甚至悖离了孔孟的伦理初衷。孔子论孝是强调“孝”必须建立在“敬”的基础上,但是在专制扭曲下的孝道伦理则从原本的孝“敬”衍化为孝“顺”,既从尊敬变成了顺从,为了迎合专制统治的需要,专制者从孟子的五伦关系里提出三纲的等级地位,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这种不平等的伦理关系里,无论君王、父亲、丈夫犯了道德上的错误,作为臣子、子女、妻子也不能忤逆其意愿,符合专制者的统治需要。举个例子,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他所说的“事父母几谏”。几谏的原则兼顾到孝敬与社会群体利益这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但是在专制暴力的扭曲下,孝演变成了哪怕明知道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不管说的对与错,都要全盘接受,不得反抗。从而将对父母的愚孝转变为对专制者的愚忠。由此可见,专制对于人伦道德的压制是显而易见的,从而以孝劝忠,变成了培养奴才的思想教育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