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unterlinlin 于 2012-5-27 13:10 编辑
转自 阳光三月的博客
昨天晚上又带着女儿去跳芭蕾舞。自从有水晶后,因为人们对小婴儿的喜爱,我和女儿班上的家长都熟悉起来了。几乎每次带女儿去跳舞时,都能听到家长们半是幸福半是劳累地感叹,说带个孩子太辛苦了,要累死了——说这话的大多是全职妈妈。每次一听到时第一个念头就是,我带两个孩子都没累成这样呢,她全职带一个孩子怎么还这么累?再接着听下去就知道,答案和每次听到的都一样,他们的累源自于孩子的特长班。
我想起我曾经的一个同事,她家周末最忙,因为从周五晚上开始赶场,加上周六周日两个全天,孩子一共要上五个特长班。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大跳。那些五六岁的孩子真是可怜,她们一周上四种左右的特长班,还包括要命的钢琴,甚至,一周只有两三天能保证晚上弹钢琴,因为另几个晚上去上其他特长班了。我记得我以前学钢琴时老师说过,如果不能保证天天弹就不学,在我学钢琴期间,如果一周有两天不练,我内心里就怕见老师得很。因为我自己的感受是,一天不练能勉强蒙混过关,两天不练手就真的不好用了,绝对骗不过老师的。如果不能练还学钢琴做什么呢?
有一位外婆很了不起,她说她的外孙女正在学英语、钢琴、绘画、思维数学和芭蕾舞。她觉得孩子太辛苦了,尤其是孩子学不好数学,总被老师批评,她觉得不应该让孩子学这么多,但孩子父母有钱,非让孩子去学,她说服不了孩子父母。她说她的女儿(也就是孩子的妈)小时候还不是什么都没学,现在也过得好好的。她的一番感叹让我对这位老太太另眼相看,我想,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在很用心地带这个孩子因此很了解孩子。
女儿舞蹈班的妈妈们还有一大烦恼就是,这些孩子秋季就上小学了,到时更忙了,可怎么办呢?
此刻,我想起了华德福小学的孩子。他们是多么快乐、健康和自由的孩子,他们的诗比儿童作家的诗美多了,他们不用参加任何特长班就可以在小学学几门乐器学两门外语,以我对华德福的了解,他们应该差不多个个都是能歌善舞的。因为,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不止学外语数学和语文,还学做词做曲唱歌弹琴画画。。。。。。这一切的学习都是在人智学理论的基础之上设置的,而不是家长感兴趣什么就把孩子带去学什么。
学习华德福期间,我一直在思考女儿的成长。我在华语大会期间参加了张俐和傅蕾老师的节日庆典工作坊。在工作坊上看到的节日视频上总是有些表演,张俐老师强调,参加表演的都是小学的孩子,幼儿园的孩子是不上台表演的。
在幼师培训期间,老师讲到7岁以前的孩子不刻意让他们去学习,只是给他们提供环境和材料,让孩子们自己游戏和工作,成人尽可能地不去指导——我想,这意味着,华德福理论是不支持7岁以前的孩子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况且,一个人的特长并不等于参加个父母为其选择的特长班就成为特长了。7岁前的孩子需要慢慢地成长,只要放手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有你意想不到的潜质。
再回头说我的女儿三月的芭蕾舞学习。女儿是从四岁起进芭蕾舞班学习,其实女儿从小就对跳舞感兴趣,尤其是对芭蕾舞感兴趣,我想是因为曾经的几本与芭蕾舞有关的绘本吧。女儿两三岁时我就带她观摩舞蹈班了,那时还不懂其他,只是看那里的老师很凶跳舞的孩子有很多是哭着在跳的,我舍不得送女儿去。
在华德福学习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不该送三月去学芭蕾舞,但是因为已经开始了两年多,且孩子还算喜欢,所以冒然停掉也是不合适的,我会让她继续坚持下去。因为不懂而带孩子去参加了这唯一的特长班,我没有去纠结是否合适是否失去了什么,但是有一点我能肯定的是,我不会送七岁前的水晶去参加任何的特长班学习!
其实,因为我从不担心吧,我一直没法理解很多成人的担忧。比如人们会认为让孩子上我们这样的幼儿园而感到不放心,用他们的话说,我们不学知识。什么叫知识呢?识字和会做算术就叫知识吗?我们见过的智力正常的人有哪个不认字又有哪个不会做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算术呢?华德福教育之下的幼儿会比传统教育下的幼儿差吗?我了解到的,也是我可以想象得到的,如果将来把这两种教育下的孩子放在一起,华德福孩子如果写字算术差那也不过是几个月的差距而已!而追上来,将是多么地容易。
我想起了一个老太太对一位年轻妈妈说的话:“我们孩子三岁就上舞蹈班,现在六岁,而你们的现在才上,也是六岁,我们白学了三年。”因为,这两个孩子在同一个班,孩子的水平也不相上下。提前的那三年对前一个孩子来说,没有意义,而因为这三年的学习,孩子失去了什么,或许,现在并不全知道。
提到特长班,太多的家长认为不上孩子就会落后,自己也会跟着忧心忡忡。而孩子呢?老师和家长,有谁会去在意孩子的感受?幼儿园的孩子适合去参加诸如英语、珠心算、思维类的学习吗?有太多太多的家长纠结在是否让孩子学英语这件事上了,我才看到张俐老师的一条微博:Christoph讲到斯坦纳博士关于课程的两个重要原则:主班老师和两门外语!外语教学的核心是多元化的思维和心灵的滋养,不应仅仅为了实用主义的目的。学习外语应该像学习母语的过程一样,听,感受,模仿,三年级才开始写和读,直到12年级,一定要读来自那个国家的儿童书、小说和传记,而不是编制课本。
我们身边给幼儿园孩子选择学外语的父母们,你们的初衷是什么?是多元化的思维和心灵的滋养,还是实用主义?
0——7岁的孩子应该做的事儿,其实仅仅需要游戏与工作,我们成人只需要给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的材料和玩具就可以——其实,这是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啊!《我从彩虹那边来》的作者提到:在华德福学校里,孩子是游戏的创造者。孩子从晨圈和故事时间获得很多图景,此外他们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获得图景,他们的游戏就源于这些图景。如果孩子总是被丰富的图景所围绕,他们就可以创造出令人满意的、适合他们的游戏。
在幼儿阶段,孩子从游戏和工作中获得的一切将影响他们的一生,知识上的获取对于一个人来说,永远都来得及,而健康的身体、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根植于童年的土壤。
孩子上特长班,其实牺牲掉的不仅是童年快乐的玩耍时光,还有因此带来的很多问题,比如孩子不喜欢被迫去上的痛苦,比如因此而受到影响的亲子关系,比如想象力创造力的被剥夺等等。
我在“巴学园”的微博中看到这样一条:“童年是一次旅行,不是一场比赛。”其实何止童年呢?记得曾经读过一段话:生命并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段旅程。如果你在途中一直都试图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超过别人,那你就浪费了这段旅程。与之相反,学会享受它,让之成为快乐之旅,永恒的学习之旅,持久的进步之旅以及爱之旅。 ”
让我们一起努力,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让孩子的童年成为一次美好的旅行,让我们的人生成为一段美好的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