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茜@qd 于 2011-11-3 11:20 编辑
关于阅读,关于教育,筛选过程如同选名医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面对浩瀚的书海和广阔的各种资源,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选择不同,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便相距甚远。
“拿100块钱为例,两位妈妈同时拿100块钱给孩子买书,100块买回数量众多但缺少美感与情感的认知书与数量少但系出名家制作精良的图书,你会选择哪个?选择音乐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妈妈喜欢给孩子听儿歌,觉得旋律简单且易学,还有的妈妈每天带孩子去超市门口坐一元钱投币的摇摇乐。其实,各种名家的曲目都可以给孩子听,不要因为我们不喜欢便剥夺了孩子感受的机会。试试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这样一颗种子,日后会在孩子心里慢慢生根发芽的。”好的作品,无论是艺术还是音乐,都是潜移默化给孩子滋养的。
也许很多妈妈都会迷惑,面对如此众多的资源我该如何选择?滕红梅这里有个小妙招给大家分享,那就是在搞不清状况的情况下,跟选择医生一样尽量选名医。尽管有的时候别的医生在某些方面比自己的专家好,但是他的大方向是不会错的。“信西医就不要看中医,反之亦然。” 不断学习加上自己的判断力,妈妈们就不会在细枝末节纠结、焦虑。
隔代教育 必要时借助第三方达成共识
在国外,很少有祖父母辈帮忙带孩子的,因为他们非常清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着绝对的权利。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条件下,需要老人来照看孩子。现实问题是,老人不会一直教育孩子,三岁以后,教育的重任还是落在了父母的身上。另外,老人的理念和现在的父母有巨大的差异。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滕红梅介绍说,首先全家应该达成共识,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只不过父母跟祖父母在怎么对孩子好才是真的好这个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
“家长首先要有颗感恩的心,老人跟自己的成长环境不同,认知肯定也有差异;其次要意识到自己要对孩子的教育负主要责任,可以带着老人共同学习,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影响老人。”
“ 作为老人,能认识到我不是孩子永远的教育者,我不主要对他的成长和教育负责;过去的经验不完全适合现在,那就更加完美。”
采访尾声,小编提及了很多妈妈都关心的全职妈妈问题。滕红梅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妈妈们值得牺牲几年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