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149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4-14
- 私房钱
- 9861
- 阅读权限
- 31
- 积分
- 10385
- 帖子
- 1145
- 精华
- 0
- UID
- 5835894
        
- 私房钱
- 9861
- 宝宝生日
-
- 积分
- 10385
- UID
- 5835894
|
最近宝宝经常的翻抽屉翻柜子啊,还经常让我抱着打开书橱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每次抱着打开书橱,她爸爸就说我怎么给她养成这么个习惯,这个时间段孩子好奇心重自己有点了解,到底这些行为对不对还是不是很清楚,特意查找了一下资料,终于让我学习了一下!孩子在于引导,引导好了才能好好过渡这个时期,不能打击她的求知欲哦!
下面将我学来的东西分享给大家,好有个参考:
关心育儿知识的妈妈如今都知道不能对孩子说“不”。经常对孩子说“不”,首先会伤害孩子的探索欲和好奇心。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探索欲,才有探求世界的动力,孩子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是所有家长都要认真尊重的。
经常说“不”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觉得自己做这个也不对,做那个也不行。长大以后做事情也会畏首畏尾。
此外,根据我的观察,经常被家长说“不”的孩子,进入叛逆期后,格外喜欢对家长说“不”。孩子一岁半左右进入第一个叛逆期,这时候说“不”的威力就显现出来了。我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跟他说什么,他就对着干什么。家长问我,你说我的孩子怎么这样啊?我说,他是从你这里学会了说不。
不对孩子说“不”,这个育儿思路很好。不过,媒体过度地强调不说“不”,也容易让人形成这样的感觉: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不”。
事实是这样的吗?
我来讲一个例子。一个妈妈说:
她的儿子,4岁的时候一次钓了几条金鱼,儿子很喜欢这几条鱼,伸手在水里抓它们玩。爸爸说,不行,鱼会死掉。儿子不听。专家妈妈说,没关系,让他抓吧。她说:既然已经劝了那么多次,他都不肯听,那就随他玩吧,第一次有金鱼当然爱不释手,如果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倒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过了一会儿,鱼果然被儿子弄死了,儿子大哭。妈妈安慰儿子。以后,儿子没有那样玩鱼。
妈妈分析说:鱼死了是儿子必须承担的责任,他不了解鱼的特性,又不肯听爸爸的劝告,鱼死了是他行为的后果,他必须承担。
我不能同意这个妈妈的处理方式。我的理由只有一条,鱼是有生命的。
让孩子承担他必须承担的后果,这的确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比如,孩子总是丢三落四,家长可以不提醒他,让他丢一次东西,用事实给他深刻教训。
但这种方式的使用,不可以对其他外部事情造成损伤。鱼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用一个生命的死去来教育孩子,这样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按照这样的思维,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作奸犯科,被司法机关处理,然后才知道有些事是不能做的呢?
所以,我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明确地告诉女儿,不可以。
教养孩子,有边界吗?
受现在流行观点的影响,很多家长宣称自己养孩子的原则是给他自由。
自由没有错。只是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也要注意,自由也有边界,没有边界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这样的自由但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孩子自己。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得出一个好的教育结果。心理学界在这方面做过扎实的实验调查工作。
心理学家首先把家长的养育方式归为三大类:
1、纵容型,对孩子的行为不设限制的养育方式,这种方式认为孩子自己会找到成长的路。
2、权威型,对孩子的行为设定明确边界的养育方式。3、专制型,不给孩子自由,或者给的非常少的养育方式。
调查表明,这三种养育方式里面,权威型的家庭培养出成功宝宝的几率最高。纵容型和专制型培养出成功宝宝的几率都比较低。
那么纵容型的孩子更快乐吗?调查表明,不是这样。恰恰相反,纵容型的孩子自我认知上是三种家庭中最差的。
可见,适度的管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说“不”:什么时候?怎么说?
什么时候必须说不?
有一个原则,想说“不”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为什么说不?因为这件事情的确不可以?还是因为我不愿意让她做?
如果是这件事情的确不能做,就要果断地对孩子说,不可以;如果仅仅是我不愿意让他做这件事情,比如担心她把桌子弄脏后处理起来很费力气,家长还是要放手让他做。
~~~~~~~~~~~~~~~~~~~~~~~~~~~~~~~~~~~~~~~~~~~~~~~~~~~~~~~~~~~~~~~~~~~~~~~
以下几种情况,必须认真严肃地对孩子说“不可以”。
第一, 孩子面临危险的时候。
孩子伸手玩电线、摸开水壶、站在比较危险的地方,都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家长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制止孩子。
第二, 孩子的行为有悖道德和正常行为规范的时候。
孩子没有能力考虑到事情的后果。家长可以通过给他试错的机会让他学会考虑后果,但家长不能放弃自己提前教育的权利。
遇到这样的事情,家长有必要对孩子说:“宝宝,这样不可以。”
以上两种情况,根据问题严重性不同,说“不”的方式也不一样。
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必须对孩子直接说“不可以”。比如,宝宝伸手去摸电源,或者做的事情严重有悖道德和社会规范,家长看见了要马上说“不”。
我女儿1岁多的时候,有一次被我严肃批评了,起因是她玩饮水机。幼儿园有一个饮水机,女儿很喜欢按它的开关接水玩。老师谁要喝水都跟她说,给老师接杯水去。闺女就会特别高兴地接过水杯,给她接上半杯水(我告诉她一杯水容易撒,每次只接半杯水)。
可是那天,闺女接水的时候不肯把杯子放在出水口那儿。我说在下面放一个杯子吧。她不同意,她觉得水流到外面哗哗响很好玩。水越流越多。我把她抱到旁边的沙发上,严肃地跟她说,这样不行,因为浪费水,也是在浪费钱。
她认真地听着,再没这么做过。
在情况不那么紧急,或者做的事情危害性没那么严重时,可以用比较温和的方法制止宝宝。比如,宝宝站在高凳子上,如果家长觉得比较危险,可以跟他说,咱们坐下来好吗?
还可以通过转移宝宝注意力的方法制止宝宝的不恰当行为。比如,宝宝伸手去够刀子,这时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给他看他感兴趣的照片、玩具等,趁他注意力转移的时候,把刀子拿走。
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不说任何话,直接把宝宝从危险环境下带走。比如宝宝站在非常危险的栏杆上,说不可以之类的话可能会带来更多伤害,这时候直接把宝宝抱下来是最好的选择。
究竟选择何种处理方式,一定要根据当时情况,和宝宝的脾气性格而定。聪明的妈妈们可以开动脑筋,寻找出更多的说“不”的方法。大方向就是,坚持原则,最小限度伤害宝宝。
哪些“不”不必说
以下几种“不”不必说。
1、 太脏了,不要碰。
太脏了,担心什么?担心家长回头洗衣服麻烦?还是担心宝宝把脏东西吃到嘴里?如果是担心洗衣服麻烦,那么家长在用自己的缺乏耐心,损伤孩子的好奇心;如果是担心宝宝吃到嘴里脏,可以在他摸过脏东西之后,把手擦干净。
我这么说,不是鼓励宝宝去摸脏东西,而是说,如果宝宝对一个东西感兴趣了,不要随便以脏为借口,阻挡他的好奇心。
2、 不要碰,弄乱了。
怕把东西弄乱了也是家长比较常见的阻止孩子的理由。这主要因为家长怕麻烦,怕东西弄乱了不好收拾。其实,完全可以让孩子跟家长一起收拾。即使孩子小,帮不上忙,也不要用这个简单的借口去阻止他。
3、 危险,不要去。
在亲子中心,常看到这样的家长,孩子做幅度稍微大一点的动作就说,危险,小心,不要去,你还做不了……之类的话。岂不知这样的说话方式,不但阻止了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损伤了孩子的自信心。
对孩子做幅度大的动作,家长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在旁边偷偷保护他。不要仅仅说:“危险,注意。”小宝宝没有危险意识,也不知道该怎么注意,这句话基本属于一句空话。更不能说,小心,不要去,你做不了。
因为担心危险,帮助宝宝做一些他本来能做的事情,也是很不合适的行为。
4、 特定发展阶段表现出的行为,更不能说“不”。
有些行为是阶段性的,也就是说到了这个阶段就会出现,如果发展的好,过了这个阶段就会逐渐消失。比如,10个月左右的宝宝喜欢扔东西,一岁多点的宝宝喜欢翻抽屉、开柜子。刚会走的孩子喜欢把凳子推来推去。
这些阶段性的行为,都跟阶段能力相关。家长要提前了解这类型行为,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因为自己不了解这方面知识,造成宝宝发育上的遗憾。有些阶段性的表现如果总被阻止,甚至可能会对孩子性格上造成不良影响。这方面内容以后我会逐渐总结。
他山之石
对于宝宝一些不违反原则,却的确让家长比较头疼的行为,家长就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办法来处理了。
我常给别的妈妈讲一件我闺女的事儿。
我闺女17个月的时候,一天突然在厨房的抽屉里发现了一袋绿豆。她很兴奋,因为以前没见过绿豆。她伸手到袋子里抓起一把,然后撒到地上。我当时就头大了。我理解灿灿的行为,她没见过绿豆,好奇这个东西是怎么回事儿,抓、往地上扔,都是在试图了解绿豆这个新事物。可是把绿豆撒满地,也确实很难收拾。
我迟疑了一会儿,还是跟她说,不可以,这样妈妈没办法收拾。
女儿不听,一把一把地抓绿豆,然后撒到地上。
我说那么我们一起把地上的绿豆捡起来吧。闺女跟着我捡了几个豆子,就把我刚刚捡的几个豆子抢过去,又撒到地上。
最后,我只好把她抱离现场。
这件事情让我心里一直不安。我理解她的好奇心,我非常尊重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可是这一次,我伤害了这些我视为珍宝的精神,也许,也伤害了她。
晚上我跟老公讨论这件事。老公出了一个主意,让我把女儿放到澡盆里玩绿豆,这样就不会弄的到处都是了。
第二天,我把澡盆拿出来,把女儿放进去,然后把绿豆、大米、花生、小米、面粉……,各装了一个小盒子给女儿玩。我跟她说,只能在澡盆里面玩,不可以弄到外面去。她果然没有弄到外面去,她在里面玩的很开心,一会儿抓起一把,一会儿把它们撒到盆里,一会儿一个一个抓起来仔细观察。大概玩了半个小时左右,她自己要求出来了。我把这些粮食收拾起来,嗯,添点红枣什么的刚好是一锅好喝的八宝粥。
过了几天,闺女再次要求玩绿豆,不过这次,她首先跟我要她的澡盆。
那次玩过后,她再也没玩过粮食。
这在我的预料之中。
写出这件事情,完全是做他山之玉。每个孩子性格特点不同,妈妈们遇到的事情也不同。妈妈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花些时间多想一些方法。用心才会养出好孩子。
|
|